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建工作网站

评建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评建动态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丨物理与新能源学院:格物致理 创新励能 培养应用型人才
发布者: 牛妍妍
发布时间:2024-10-12
浏览次数: 142

一、学院简介

物理与新能源学院面向国家新能源战略重大需求,以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目标为引领,致力于培养新能源领域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学院设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4个本科专业,其中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建有中国光伏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秘书长单位)、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项目﹣光伏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实训中心、江苏省柔性储能技术工程中心等平台。学院坚持四融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定位明确、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得到了用人单位与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副高级职称)1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32.8%;博士54人,占专任教师88.5%;双师型教师20人,占专任教师32.8%。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双创博士1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8人,徐州市劳动模范2人,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徐州市优秀专家2人,徐州市十大青年科技奖荣誉称号1人,徐州市优秀人才1人,徐州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2人。


 

三、人才培养模式

物理与新能源学院面向地方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光伏/光热发电(源)-绿电存储(储)-电站或充电桩(用)-废弃光伏/光热组件回收(收)的产业链闭环,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源、储能科学与工程-储、电子科学与技术-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收),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和知识体系束缚,从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着手,优化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将产业元素融入专业教育,协调课程要素与生产要素,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生产和技术开发环境,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深度融合。


 

对接国家新能源战略,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共建产教融合平台,构建四融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新模式被10余家媒体相继报道,人民日报以多渠道培养光伏人才创新助力国家新能源战略为题进行报道。


 

四、专业建设

(一)主动对接国家新能源光伏战略产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师资结构,(新工科),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度

对接光伏工程龙头企业,先后与格利尔光电、协鑫光伏、隆基乐叶光伏科技等四十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实验室共享、就业等合作协议,聘请企业专家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指导委员会,从行业企业聘请高水平专业人才担任产业教授或兼职教授,建立专任教师定期赴合作企业轮训制度,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对接行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链脱节问题,实践师资不足等问题。变”—2009年应用物理学专业设置光伏工程方向,2010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光电子技术方向,增开《光伏材料》《储能技术》《风光LED系统》等课程;变”—2016年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年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2024年新增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现专业链对接源储用收全产业链。


 

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出版教材8部,其中《光电子技术》《硅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新编大学物理实验》获批江苏省重点教材。江苏教育网专门报道:“‘大学物理实验课中融入专业文化理念,树立学生文化自信与工程意识,塑造大国工匠精神。打造有广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课堂…”

 

(二)依托国家新能源光伏战略产业,主动与政府、企业、行业对接,构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改善实训条件

 

面向国家新能源战略需求,通过政府牵线,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对接,搭建了政、校、行、企四方协同育人平台。联合政府主动对接国家新能源光伏战略产业,2026获批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光伏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实训中心;2017年获批徐州市新兴战略性特需专业--光伏技术与应用;2018年获批徐州市新能源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平台;2023年获批徐州市云盛绿色低碳能源企业学院;发起组建了首家由高校(徐州工程学院)牵头的中国光伏工程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集聚了西安交通大学、常州大学等10余家国内知名基础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高校,以及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产业龙头在内的40余家企业。搭建四方协同平台,解决了实训平台层次不高,尤其是对接行业的产教融合型实训平台缺乏、数量不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薄弱、工程应用能力不强、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的需求不匹配、考研与高质量就业困难的问题。满足了教学、就业需求,解决了企业用人难题,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升级,实现了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共赢,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

(三)营造“四方协同”育人氛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融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依托中国光伏工程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等协同育人平台,邀请祝世宁院士等专家来校指导,定期组织召开高峰论坛及研讨会等活动。营造了综合育人氛围,构建了课程思政、实践创新、竞赛文化协同育人新体系,提升了学生自信心与进取心,建立融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缺少学术巨匠、教学名师、大国工匠的引领问题,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对标一流应用型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内涵,为保证本学院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建立“育人为根本、质量为生命、创新为动力”的质量文化,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学院“创新励能”的质量文化,倡导对深入钻研教学并注重实践效果,对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必备的质量保障。

学院做好顶层设计,建设全面对标一流的质量标准体系,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求,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推进一流质量标准建设。学院细化实施细节,质量落实落细到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课程大纲制定与修订、课程教学、课程考核、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专业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合理性、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各教学环节均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体系设置合理性、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进行分析反馈,并将反馈结果用于教学各环节的持续改进。


 

六、学生发展

(一)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学院将学科竞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精细化的指导、科学化的选拔、针对化的集训、立体化的保障四个方面搭建起学科竞赛平台,全面做好学科竞赛工作。学科竞赛已成为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我能力、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培养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孵化器。

(二)考研与就业工作双管齐下

建立渠道,深挖岗位。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与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积极探索在人才培养和供需对接上建立长效机制。提前谋划,高质就业。考研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经,院党委始终把考研作为学院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考研上线和录取人数逐年攀升。搭建平台,充分就业。推进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模式,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实现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无缝对接,促进毕业生全面高质就业,为新能源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持。精准服务,兜底帮扶。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求职方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求职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创新励能学风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通过一系列举措营造了创新励能的优良学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国创赛、挑战杯等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400余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主持国家及省重点项目12项、省一般项目25项、校企合作省级项目6项。学校在“2019-2023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全国第28位。五年来,学院考研录取率近40%,其中985211、双一流大学录取率超过60%,考研率和就业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就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与社会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