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建工作网站

评建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评建动态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丨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以学生为中心 目标达成为导向 产教融合 培育一流本科人才
发布者: 牛妍妍
发布时间:2024-10-12
浏览次数: 127

      一、学院发展与建设成就

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始建于2019年,前身是1994年成立的原彭城职业大学计算机系,1999年更名为计算机工程系,2006年更名为信电工程学院,2019年学校院系调整后更名为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

1 专业建设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5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二期和三期项目,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软件工程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


2 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44%,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人才1人,市双百工程拔尖人才1人,市优秀专家2人,教授6人,副教授25人,研究生导师4人,现已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学术梯队。



课程与教材建设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信息技术及C程序设计》入选省一流本科课程,《企业项目综合实训》入选省产教融合型一流本科课程,《信息技术及C程序设计》入选省在线开放课程。

《网络工程教程(第二版)》《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二版)》入选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三版)》获批为“十四五”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省级规划教材。


4 教育改革成果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5项,其它省市级和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项,获江苏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省赛)三等奖1项,获第八届全国计算机类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获江苏省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优秀主讲教师2人。


      二、改革举措与特色做法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秉承“更新、更快、更大、更实”的办学精神,以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和卓越计划2.0专业建设为契机,面向工业物联网应用领域,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数字产业化的实际需求,坚持走“学科交融、理实一体、开放合作、协同育人”的建设之路,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优良的应用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2 完善教学管理文件

按照OBE教育理念,学院制定了《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实施办法》《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办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办法》《本科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办法》《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施细则》《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工作办法》等教学质量保障管理文件,落实学校、学院两级教学管理,切实提高学院教学管理水平。

 

3 提升实践环境,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院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充分利用中央财政、产教融合品牌专业和卓工计划2.0专业项目等经费,采购大数据实验实训平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实验平台、慧视实验平台、鸿蒙应用开发实验平台、人工智能实践平台等软硬件设备,开展校内专业实验室的更新和改造。同时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按学校“5+1”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求,梳理现有校外实习场所,重新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现建有12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各专业校外实习实训的教学需求。


从校内实践、企业实训、第二课堂三个维度,课程实验、单项技能、综合训练、创新实践和职业素养五个层次构建三维度五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实施导师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掌握工程规范,获得工程设计及实施的能力,并将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题目,实现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鼓励学生参加ACM—ICPC协会、信息安全兴趣小组、机器学习与移动计算兴趣小组、机器人算法实践兴趣小组等。

 

三维度五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4 加强教学质量保障

学院在教学质量保障体制中起主体作用,行使各项教学活动计划、实施、总结等管理职能,组织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对各项监控、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落实整改,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学院院长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教学副院长为直接负责人。教研室、实验室等基层教学组织负责所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师发展等职责,学院教学督导负责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与质量分析,督促教师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学院构建了“多方参与、校外内双向反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院长、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授课教师、企业负责人等是教学管理的主要参与人。校内反馈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为保障,以专业教研室、课程教学团队和授课教师三层次为对象进行教学反馈。校外反馈主要通过实训基地交流、顶岗实习企业座谈、用人单位需求调研、毕业生和校友会反馈、校企合作企业研讨等形式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建议。

 

      三、人才培养成效

学院各专业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通过科技社团、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学生获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国家级奖项147项,省级项438项。

支持本科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和研究前沿技术,基于教师科研项目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近年来共立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0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级34项,校级60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科技论文36篇,授权专利26项。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团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项。考研录取率逐年上升,近四年有235多名毕业生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毕业生普遍就职于淮海经济区以及江浙沪地区的信息技术产业,多人就职于腾讯、阿里、华为、中软国际、深信服等国内知名企业。多数毕业生能吃苦、上手快、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具备忠诚、进取、合作的优秀品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