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经世于德,济民以术,诚信筑基,金融匡时。
金融学院办学历史肇始于1983年,是徐州工程学院最早开设本科专业的学院之一。学院现有财务管理、会计学、经济学、经济与金融、信用管理、金融科技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600余人。学院现有教师 83 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50.77%,双师型教师占比45%,拥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徐州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师德模范等一批优秀人才。
学院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财务管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会计学)、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生态学(生态经济)、工商管理),建有省经济管理实验示范中心、省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统计信息技术与经济数据分析综合训练)、苏北农村发展研究院、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江苏省决策咨询基地等教科研平台。
近年来,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规划项目、省社科基金、国家统计局、建设部等省部级以上项目40余项,市厅级项目近200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近30部,向地方政府提供各类咨询报告80余份。
二、“交叉·融合·创新”“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技术型大学“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应用技术型大学财经类专业发展特点,围绕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工科优势,以工扬文,文理交融,顺应数智化时代发展趋势和新文科建设要求,以思政育人为引领,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交叉助融合、以融合促创新,培养具备财经专业技能和数智素养、富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供给匹配、以科教融汇拓展应用型人才的深度与广度、以文理融通厚植新财经的新科技基础,以交叉助融合、以融合促创新,凸显“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三、人才培养举措及成效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着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突出课程思政引领,凝心聚力铸魂育人
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塑造财经专业群课程思政理念,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库;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导向,打造“德、识、能”三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范式,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标准、融入教案与教学课件、融入课堂教学过程,融入课程考核和融入教研活动,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财务管理专业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金融学、基础会计教学团队获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金融学、微观经济学、基础会计等19门课程获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课程思政专项课题16项。
(二)贯彻“以本为本”教育理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坚守“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以搭建一流基地、打造一流团队、创建一流课程、开展一流研究为手段,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本科教育为根本,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强化专业、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引导教师倾心教育教学,强化教师价值引领。以赛促学、以学强赛,组织学生参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强化学科竞赛与课程建设的结合,不断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举办教师教学比赛、学术沙龙,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建立多层次学业指导体系,专业教师开展培养方案解读与选课指导,专业导师进行个性化学业指导,辅导员开展全覆盖深度辅导。
学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新增信用管理、金融科技两个本科专业,会计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获批为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财务管理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在线开放课程3
门、校一流课程5门、省重点教材2部;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6项,
校教学改革项目40余项,校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等;省微课比赛一等奖,校级各类教学获奖40余人次;新建数智金融、数字财经、智能会计、智慧信用等实验教学平台;会计教研室荣获徐州市“彭城恩师”先进集体。
(三)“三融并举”,培养“新财经”创新人才
贯穿“文理融通”:学院以工科专业为支撑,以工扬文,文理交融,基于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科,与统计学、数学、计算机、工程管理等学科交叉渗透,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科知识与财经学科结合为手段,大力推动专业升级改造,实施数字经济、智能会计、科技信用、经济统计、数智财务方向人才培养。深耕“产教融合”:学院坚持以生为本、产出导向,建立“高校+”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围绕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需求,实现人才与产业无缝对接。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与课程体系、学科的匹配度;加强政、校、企、行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校政联合、校地互动、校校合力,形成多主体密切协作的应用型教学办学格局。强化“科教融合”:举办“大学生学术研习班”,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知识、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与行业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学院与新云公共信用研究院等联合开展社会信用、营商环境方面的科学研究,促进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交流;健全学生科研分享平台,以教师科研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以“学术星球”形式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举办财经热点问题追踪讲座,由教授、博士联合授课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思路,以问题导向形式为学生解读当前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对财经问题的研究分析能力。强化内外资源深度、多渠道合作,与对外经贸大学、非凸智能科技(徐州)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战略协议,致力于“新财经”人才培养。
学院获批省部级项目40余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6项,校级产教融合课程3门,建设实习实训基地30余家;学生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校级120余项;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奖300余项,获省优秀毕业论文7项、校级30项,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毕业生就业综合竞争力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300余名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厦门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比例逐年上升。
金融学院荣获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四、特色亮点
(一)“五步阶梯型”实践教学体系赋能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为顺应社会需求,实现学生与社会的无缝对接,构建了多层次、模块化、全过程的“五步阶梯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学生职业规划为前导、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业务处理能力训练为拓展、以创新决策能力训练为提升,按照以下五个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学科基础实训(分项模拟)→课程实训→专业实训→创新拓展实训→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形成“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专项到综合、由模拟到实践”的“五步阶梯型”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现学生由基础能力–综合应用技能–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步阶梯型”实践教学模式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协同育人机制为“新财经”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学院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中践行产教融合,强化与政府、兄弟院校、企业、行业学会有效对接。以“产业+专业”为培养目标,构建高校与兄弟院校、企业、行业学会多元主体协同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共享校内外的软硬件设施、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实训活动开展搭建平台,促进产学研创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财经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互动和无缝衔接,提升学生社会服务功能,为“新财经”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三)追踪财经热点,扎根校地融合,有效服务区域社会发展
依托《学科前沿》课程,聚焦财经热点。学院自2009年起举办财经热点追踪讲座,十几年如一日,形成了从个别教师参与到教授、博士、领域专家、行业导师的覆盖,从单纯专业热点到财经热点追踪的深度解析,提升了学生科学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至今已开出500余场。依托苏北农村发展研究院,学院扎根校地融合,结合专业特长,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开展大规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调研。学生深入农村、农户、农田调研乡村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在实践中感悟真知,在行动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徐州市财政局、统计局开展专题研究、经济统计工作,发挥智库作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主战场,积极开展地方财税体制改革、发展规划、经济调查相关工作,承编《徐州市财政志1986-2022》(已出版发行),主办《徐州财经》杂志,为地方政府与企业决策提供学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