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建工作网站

评建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评建动态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丨外国语学院:发挥优势 彰显特色 全面打造一流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
发布者: 牛妍妍
发布时间:2024-10-11
浏览次数: 127

    外国语学院始建于1977年开办的英语专科班,1985年成立外语科,2002年5月成立外国语学院。开设英语、朝鲜语2个专业,2005年9月招收英语本科专业学生,2007年9月招收朝鲜语专业学生。2018年,常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州师范大学伊利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目前,已培养三届硕士研究生。英语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被授予“跨文化教学与测评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测评中心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外语教材教法研究中心教学改革实践基地”、“中国翻译协会语言服务行业创新创业中心实习基地”,“ITT 考点”,拥有“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和“语言服务产业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院依照学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以“大应用观”为引领,坚持“外通于中以致远,文载乎道而达美”的专业理念,着力培养“厚基础、善实践、能创新、高素质”的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外语类专门人才,已培养并向社会输送近5000名外语类人才。









   

    一、师资队伍呈现应用型、多元化、国际化特点

    我院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先后送45名教师到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国家进行短期培训,17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或攻读学位。常年聘请4-5名外籍教师为专业学生授课。33名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有“双师型教师”31人,聘任10位名校名师或企业专家为兼职教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近五年获全国高校外语教师“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获江苏省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全国“教学之星”大赛三等奖1项;江苏省高校外语教师翻译大赛三等奖2项;“江苏省微课大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视听说教学团队为校级课程教学团队。
















   

    

    二、教学资源丰富,设施齐全,课程资源立体化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重视课程建设,构建了“一核心二主线三融合四平台”的外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通过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融合,以及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四大育人平台协同作用,培养兼具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外语高素质人才。建构了“语言+文化+方向”三大课程体系,开发了《英语视听说:中国视野》和《徐州地方文化英语教程》等外语特色教材,引进了“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使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能力。

   设置跨学科、国别区域研究及代表新质生产力课程:如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电商运营、法律翻译、工程英语、机械工程导论等课程、国际传播力课程,计算机辅助翻译等AI翻译课程。《基础英语(Ⅱ)》、《英语视听(Ⅲ)》等2门课程获批省级首批一流课程建设项目。获批校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建设立项7门,在线开放课程2门,优质课程9门,混合式教改课程5门,思政示范课程11门。











 


        三、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资源丰富

    构建“一二三四”实践教学体系。以3P理念(Perception-认识, Participation-参与, Practice实践)的指导下,建立“一条主线、二类基地、三个层次、四大模块”的全程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是指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围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而展开;“二类基地”是指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三个层次”是指把实践教学活动分成基础、综合和应用三个层次;“四大模块”是指把实践教学活动分成课堂实践、集中实践、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

    具有稳定、充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共育人才机制。先后与徐州市外事办、徐州市翻译人员服务中心、徐州市博物馆、上海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郑州译线通翻译有限公司、南京策马翻译集团、中译工程翻译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翻译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翻译技能。实验设施齐全。有多语种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商务英语实训室和翻译实训室,英语视听说实训室;教科研平台有传神翻译教学实训系统、雅信达语言学科平台、国际贸易进出口模拟教学软件平台、外贸单证教学软件平台和国际商务英语函电教学系统等学习资源平台7套。









    









    四、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明显

    坚持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人才培养为根本,资源开发,引领前行。教师科研水平逐步提升,近五年共荣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江苏省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6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化学术外译项目1项,省级以上项目15项,市厅级课题13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发表论文39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6部、译著13部、词典5部。成立徐州工程学院典籍翻译研究所、徐州工程学院东北亚研究所,“中国典籍外译”学科团队被评为校级学科建设团队。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被评为校级扶持发展学科。

      倡导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化为课程。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积极采用讲授与自学相结合、集体讨论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大量运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研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教师将自己从事的科研项目作为教学案例,丰富了案例教学法。70%左右的科研成果内容被教师用作课堂教学素材,许多优秀学术著作直接作为教材、教学参考书或文献使用,成为课堂教学新内容。特别是中国典籍外译学科团队,聚焦典籍翻译等方向开展研究。将本研究成果融入翻译教学实践和中西方文化内涵式对比研究,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多名学生在省级翻译比赛中获奖。引领学生对中国典籍外译方法与传播路径进行探索研究,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

    五、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学生创新成果丰硕。特色鲜明的“项目与产出导向”相结合的新型育才模式。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两位学生的译作刊登于《译林》和《世界文学》等期刊;近五年,88名优秀学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的翻译硕士研究生。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1项、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0项、优秀毕业论文团队1个。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大赛,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100多项,其他才艺或创作比赛获奖30项;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项,校级创业基金项目立项5项,发表省级论文80多篇。125名学生取得SYB创业培训证书,150名学生取得GYB创业培训证书,30人取得电商培训证书。约30%的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在第十七届和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中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连续两年获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成效显著。为2023年“中国徐州—马来西亚双向投资推介会”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门区标识”、“徐州市园博园”、“第十届汉文化旅游节”、“第十九届徐州投资洽谈会”、“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交流会”、“李可染110周年诞辰暨徐州诗友作品展”、“市政府精品民生工程彭祖园改造项目景区”、“第五届IIMS国际研讨会”等外事和商务活动提供翻译服务,为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创新与决策支持。

    学生发展前景广阔。我院学生积极参加与国(境)外大学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以及与本科教育相关的国际交流活动。近年来,参加短期游学、学分互认、学位互授项目学生数为26人,占学院本科生数的比例为5%。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及江苏等部分省市,就业行业以涉外贸易、翻译、教育培训等多个行业为主,据第三方机构新锦成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6.97%,考研率居学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