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建工作网站

评建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评建动态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丨体育学院:体育立志,德技兼修,培养一流应用型专业人才
发布者: 牛妍妍
发布时间:2024-10-11
浏览次数: 122

一、学院发展简介

学院办学肇始于1959年,2007年成立体育学院,主要承担全校公共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负责全校群体竞赛活动、运动训练、体质监测和健康促进等工作。学院是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桥牌分会副主席单位、舞龙舞狮分会副主席单位、江苏省大学生体育协会棋桥牌分会主席单位、江苏省教育厅体质监测定点校、江苏省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示范校以及省级国家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江苏省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淮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沈阳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获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苏省体育特色学校。

二、高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举措

    (一)打造一流师资,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学院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专任教师4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23人,拥有硕士学位38人,博士10人,在读博士7人,“双师型”教师5人,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一级裁判5人,90%以上教师具有硕士学位。专任教师中有硕士生导师5人。教授全部承担本科生课程,并担任本科生论文指导教师。近三年引进青年教师10名,4名体育学博士,5二级运动员教师且具有硕士学位。教授、二级运动员、国际级国家级裁判都奋斗在本科教学的第一线,为本科教育奠定雄厚的师资基础。学院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成长,制订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为每位新入职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积极助推青年教师成长;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外出读博、访学等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鼓励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专业培训,把握最新学术科研动态、了解最新行业信息。

    (二)实施“四年一贯制”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出台《徐州工程学院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以公共体育课教学为核心、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抓手、以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和各级别体育赛事为依托,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切实加强条件保障和质量监控,营造全民健身的校园氛围,促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养成终身受益的锻炼习惯。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传统优势体育项目和徐州地方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展,开创我校“兴趣引导、个性发展、全员参与、特色鲜明”的体育工作新局面。

    (三)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以建设“国家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立足淮海经济区、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地区,在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两大国家战略同构的背景下,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导向,满足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强调产学研教一体化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提倡学科素养、技术技能和价值观教育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地方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模块,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形成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实践实习体系,推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持续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四)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项目运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恪守“融入地域传统优势文化,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打造“民俗类地域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和“益智类桥牌竞技体育”学校公共体育特色课程,着力打造“桥牌”、“舞龙舞狮”特色运动项目,使学校“中西兼习、身心双修”的公共体育教学理念得以有效践行。

三、主要成效

    (一)强化党建引领,潜心立德树人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立德树人根本标准。学院党委认真履行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导职责,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理念,始终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建设。引导教师切实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实践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时刻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当作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标准。目前,学院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校级课程思政专项课题4项。


    

    (二)师资队伍量质齐升,教科研成果显著

梯度推进“教师博士化工程”“教授柔性引进与激励工程”“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工程”,97%以上专任教师具备企业实践经历,教授、副教授比72.4%,博士、在读博士比48%,涌现出一批校教学名师、“彭城恩师”“青蓝工程”等中青年名师,建有3支校级教学团队。以科研反哺教学,近三年科研成果突出,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项、省级项目9项,专项课题2项,市厅级社科项目8项,出版论著4部。以竞赛促教学,激发教师教学活力,共荣获江苏省第二届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微课比赛二等奖1项,学科竞赛获奖国家级5项。以教研提升教学,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水平显著提升,荣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批省教研课题3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3项、出版重点教材1部。)(图1、表1)

 

1 高质量标志性成果(省级及以上)一览表


 


      (三)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秉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系统性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院开设二十余项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实现从大一到大四全时段教学指导,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全校师生中积极倡导“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运动健身理念。并以每年四月开展的“体育文化节”为契机,向全校师生员工发出“全民健康倡议书”,号召大家参与健身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体育学院还在每年的运动会上开展“千人打太极”、“广播操比赛”等大型表演活动。每年举办体育文化节、全校性综合比赛、组织新生田径运动会、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桥牌等单项比赛,共完成各类赛事百余场。通过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掌握1-2项终身锻炼的体育手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近五年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达88.6%,优良率达32.9%,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实现了较大幅度提升。



    (四)专业建设效果明显,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专业始终秉承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使命,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思政育人方面齐头并进,齐抓共管,以扎实的教风和学风,系统推进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专业育人水平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本专业学生的考研率和就业率持续保持在全校前列,2021届考研考编率22.4%,年终就业率95%,2022届考研考编率33.3%,年终就业率96.4%。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好评,据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体育学类一流专业(应用型)排名,我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A+、6星,保持在全国前3位。






持续加大投入并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发表论文、申报优秀毕业论文等,效果显著。近三年,毕业生100%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先后荣获江苏省大学生体育健康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1项;入围省大学生创业竞赛暨“挑战杯”决赛1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获校学生毕业论文三等奖1项。重点推进舞龙舞狮特色项目,不断提高专业美誉度。先后获省级及以上冠、亚军12项,参加地方大型文体节日演艺活动2000人次,学校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协会副主席单位”“江苏省大学生舞龙舞狮协会副主席单位”称号。   



   四、特色亮点

近年来,我院依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桥牌分会副主席单位、舞龙舞狮副主席单位,着力打造“桥牌”、“舞龙舞狮”特色项目,举办了徐州工程学院“桥牌大讲堂”“龙狮文化论坛”,组织开展训练和科学研究,积极打造“桥牌”和“舞龙舞狮”体育特色,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我校桥牌和舞龙舞狮项目竞技水平持续提升,在全国、江苏省大学生大赛中多次获得佳绩,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我校十分注重发挥文化传承功能,不断研究、传承龙狮文化等一系列区域“非遗”文化。举办了两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获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院外研究基地,相关建设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如今,龙狮文化已渗透到我校校园文化之中,成为大学校园的特色文化。我校留学生舞龙队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乐活中国”“越战越勇”等节目活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24年,徐州电视台《徐视深度》栏目对我校舞龙舞狮项目进行独家报道,并专访了校党委副书记李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