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建工作网站

评建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评建动态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丨管理工程学院:善管精工,明理务实,争创一流应用型管工学院
发布者: 牛妍妍
发布时间:2024-10-11
浏览次数: 138

一、发展简介

    管理工程学院成立于2020年,现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和应急管理5个本科专业,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物流工程分别于2019年和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管虚拟教研室于2022年荣获“江苏省优秀教学组织”称号。2022年获批“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1等奖。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3人,博士2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创新团队负责人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26人次。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46项。拥有国家发改委智慧物流与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中心、江苏省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智慧物流云平台技术工程实验室、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徐州市现代物流发展研究院等多个产学研机构。

二、具体举措

(一)产教需求深度融合,引领人才培养方向

 1.价值引领,改革进阶式培养模式

    学院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专业教育与素质养成的融合,推动“三全育人”理念落地生根。通过挖掘多元多维优质教学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和内容,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解构、重组和优化。

         2.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以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和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采用倒推式课程设计思路,生成以岗位需求为核心的技能知识复合矩阵,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在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物流等特色前沿人才培养方向,为推动国家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复合创新型人才储备。


 


(二)学科知识相互融通,培育跨域复合人才

1.促进多链条知识融通,提升人才复合创新能力

    形成四个核心课程链条,包括数理基础课程链、数据分析课程链、人工智能课程链和应用领域课程链。以数理知识为基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知识为核心、应用领域为落脚点,通过课程链条交叉融通,筑牢基础、掌握前沿、探索应用,提升专业人才的复合创新能力。以数智技术驱动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开展远程授课和互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专业人才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2.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管工类专业具有跨学科的特点,需要融合管理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专业人才的跨领域思维和综合能力。加强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合作,开展联合教学和科研项目,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多方资源有效融聚,打造优质教育平台

        1.汇聚国际教学资源,强化人才培养基准

    引入国际教学标准,以CILIP国际认证、iSchool国际顶尖信息管理学院等高标准指引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汇聚共享国际教学资源,强化“省部-国家-国际” 贯通的人才培养基准。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和机构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专业的国际化水平。

        2.打造高标准技能训练教育体系,提升专业人才技能水平

    建设大数据智慧实践教学平台,覆盖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应用全流程实践环节,以数字化技术赋能数据分析课程链、人工智能课程链相关课程的场景化实践教学。依托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智慧物流云平台技术工程实验室等数个省级以上实验平台,驱动专业人才参与创新应用,并通过遴选优秀创新成果在平台开放展示,推动成果共创。

(四)一流专业建设牵头指引,协同发展“共创”一流

    管理工程学院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指引,“共创”专业发展。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带动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和应急管理专业共创一流。通过产教需求深度融合,学科知识相互融通,多方资源有效融聚,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四个专业协同发展,打造优质教育平台,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贡献力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工作成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物流工程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管专业2022、2023、2024年校友会中国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排名(应用型)连续排名第一(6★,A++),物流工程专业在2023、2024年校友会中国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排名(应用型)位居第三(6★,A++)。获批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江苏省经济管理实验示范中心、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江苏省工程技术实验中心等,建成多个省级以上双创教育平台。荣获“江苏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称号。获批“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国家级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46项;发表论文452篇、出版专著19部、省高校重点教材6部;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学生获“挑战杯”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3项,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近三百人次,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二十余项,获批省级社会实践项目3项。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15篇。6名毕业生被省委组织部选拔为选调生,5名学生获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干(团干)”荣誉称号,10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四、特色亮点

(一)聚焦产业需求,创新数智化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装备制造等产业链人才需求,打造“产业-课程-实践-标准”融合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三链融合”式数智化人才培养新范式。以数据赋能贯穿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以课程链为核心,以实践链为抓手,以标准链为基准,强化三链之间的关联逻辑和相互支撑,“反向设计、正向实施”重构课程体系,形成岗位驱动式课程链,构建多方协同的全方位、全链式、全过程的资源平台,实施数据技能为核心的“数字环境→工程实践→应用开发”三阶式培养模式,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2 门,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6部,建设省级资源平台4个,完成省高等教育教改重点课题2项,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


 

 

(二)依托两个一流,构建现代物流专业群 

以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管和物流工程专业为核心,依托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全国重要综合物流枢纽城市,高度契合“国家大数据战略”和国家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战略,围绕区域中小企业成长与创新创业、供应链物流服务增值、商务统计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坚持为区域中小企业智能化管理提供先进技术与方法,坚持服务江苏省和徐州市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将物流工程专业与其他专业深度融合,相互支持,共同构建现代物流专业群,形成了“数智化与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区域中小企业管理实践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相融合”的学院总体专业特色,全面推进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实现精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顶层设计,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在教育部管工类教指委委员曹杰教授带领下,积极开展管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细化和示范课推广工作,在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教学方法、实施路径、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充分调研,编写核心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构建信管专业课程思政融入设计对应关系表,承办了教育部管工类课程思政示范课培训和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推广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培训,分享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教学设计、案例分享和课程思政教学展示等内容,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研制中的实践作用和一线教学中的引领作用,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共享、交流和推广,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能力和水平,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和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8门,出版课程思政论文集1部。


 

 

(四)构建虚拟教研室,探索“智能+”协同教研新形态

依托我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四校各自的行业底蕴和学科积淀,东西部地区深度协作、跨领域、跨学校、跨行业共建虚拟教研室,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围绕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面向机械、气象、通讯、电子等行业需求,以虚拟教研室为载体,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依托教研云平台、教研数据共享库、实践教学资源库等智能化信息平台,实现跨空间、分散式多校合作和交流,荣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江苏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等省级平台4个,获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建立政产学研融合基地2个,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和创新计划项目60 余项。


 


(五)整合实验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徐工集团的智能制造关键生产环节作为实训中心建设的样板,在有限的空间及设备资源条件下整合创建更多的教学功能,全局性布局集成各设备单元及信息系统,建立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形成一个业务模式合理严谨、生产数据信息闭环共享、教学实训操作多样化的现代化教学实践环境,利用最先进的生产运作模式,结合地方经济企业人才技能需求,构建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物流工程、供应链、智慧物流、电商物流等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