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是徐州工程学院办学最早的一个学院,源起1959年的徐州专区教师进修学院化学教研组,历经徐州教育学院化学科、化学系,2007年并入徐州工程学院成立化学化工学院。通过凝练学科和专业方向,2019年学院更名为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栉风沐雨六十余载,学院始歌不绝,作育英才,融会新知,不断用铿锵之声谱写出徐州工程学院时代交响曲中最浑厚、朴实的协奏之音。
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秉承“立足徐州,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踏实之风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材料和化工类人才”的办学宗旨,坚持人才优先的内涵式发展战略,构建材料与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发展成为以工科专业为主的二级学院。基于“建设特色专业,打造优势学科,实施产教融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的办学理念,学院持续优化专业布局,现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原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妆品技术与工程共5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为省级一流专业。
二、党建引领,准确把握本科育人方向
学院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进党的建设与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坚持“三全育人”、落实“五育并举”,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卓越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材料与化工类人才。
三、引培结合,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了一批优秀的人才。目前,学院共有专兼职教师84人,其中专任教师68人(包括江苏省产业教授1人),在聘硕士生导师10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64人,博士比例达到94%。其中,多位教师获得省级人才称号,如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内蒙古“新世纪321”人才江苏省双创博士等,共计33人。学院教师团队在氢能与安全电池材料、低碳催化工程与技术、软凝聚态功能复合材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提升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过去的三年中,学院教师共承担了省部级以上项目43项,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获批的总科研经费接近3000万元。此外,教师们还发表了近200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了3部专著,并获得了100多项授权专利。学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共获得了包括中国商业联合会在内的市厅级以上奖项20余项。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学院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学院通过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时,学院还注重教师的学术交流和合作,通过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形式,为教师提供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学术视野的拓展。学院将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为学院师资队伍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院师资队伍情况
近三年科研成果
四、产教融合,强化学科专业建设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目前有两个学科—材料与化工,五个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妆品技术与工程”。其中“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为省级一流专业。
材化学院坚持学科专业的一体化发展,以优势和重点学科建设推进专业建设,目前学院的重点学科方向是能源材料和精细化工,所以对学院的专业进行了调整,申报了新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取代了原有的“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化学院学科专业的一体化发展思路
面向区域发展新需求,学院创新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依托国家、省市各级校外实践基地,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化工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大纲修订、共同进行实训教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提升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及企业需要的适配性。推动教育链、人才链、知识链、产业链四链深度融合,促进培养目标协同、教师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协同、管理机制协同,形成产教合作协同育人模式。
“四链四协同”的育人模式
五、重视教学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一)打造课堂教学范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创新。常态化开展各类教学创新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通过优秀课程及教师引领示范,赋能教学改革与创新;获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江苏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省微课比赛各级奖项6项,校级各类教学比赛奖项12项。
(二)拓展课程资源建设,赋能教育教学新形态
学院重视课程资源建设,现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后认定为国家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江苏省虚拟仿真一流课程1门,江苏省线上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各1门,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1门。教师利用在线课程开展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使用情况良好。大力推进智慧教学,鼓励教师利用“雨课堂、学习通、慕课堂”开展课堂教学,做到智慧教学全覆盖。
(三)优化教材管理体系,增强教材育人新途径
学院建立健全教材管理组织和工作制度,成立了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小组,出台了《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关于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文件,完善了常态化教材管理机制;加强教材的选用审核,不断优化选用教材的质量;加强自建教材建设,现有江苏省重点教材1部,十四五职业本科规划教材1部,其他自编教材12部。
六、三全育人,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学院高度重视三全育人,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培养全专结合的应用型人才。近三年学生发表科研论文12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26件,获批国家、省级立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8项。材化学子在各级各类大学生竞赛中摘金夺银屡获佳绩,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及实验操作竞赛、省化学化工实验操作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妆品创新大赛等大赛一、二、三等奖共50余项。三年来,多次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一二三等奖,学生集体或个人多次获得省先进班集体、省优干、省三好、省优秀毕业生等称号,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其中大多数在世界500强、上市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就业。三年平均考研率近30%,其中近三分之一进入双一流大学或学科,位居全校前列。
“三全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