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发展简介
商学院建院以来始终坚持“本科立院、学科领院、人才强院、数字兴院、服务荣院”办学理念,秉承“德勤诚信”院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5000余人。学院开设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4个本科专业,现有学生1600余人。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工商管理学为“十四五”省重点学科。
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5人;双师型教师21人,博士学位教师19人,硕士生导师6人。省产业教授1人;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等省部级人才10人。近年来学院依托徐州市数字技术与数商兴农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产教融合基地“智慧物流与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中心”等平台与徐工电商、国际邮件互换局跨境电商产业园等60余家企事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与科研成果奖10余项。
二、相关举措及成效
(一)建构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近年来,商学院秉持OBE教育理念,认真落实“以本为本”,营造本科教育良好氛围。通过重构新商科“一体两翼四融驱动”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了学生的高阶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就业中彰显了较强优势。近五年来专业满意度均在90%以上,就业率平均95%。
依托国家级产教融合基地,开展“三联模式”和“引企入校”“职普融通”等合作模式,推进数字营销、智慧旅游、数字贸易等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近五年来学生在全国性竞赛获金奖8人次、银奖10人次;20余名学生被表彰为省、市级先进个人;10余名学生被江苏省委组织部选拔为选调生;立项完成5门教育部产学研合作育人项目。
图1 一体两翼四融驱动人才培养体系
(二)优化新商科专业结构布局,发挥专业品牌效应
结合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定位,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导向,主动对接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将新质生产力理念融入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依托卓越工程师计划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深化各专业内涵建设,打造品牌特色,示范带动其他专业发展,形成了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为引领、校品牌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布局,助推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品牌专业2个,微专业1个。4项省级教研项目、8项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和1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
图2 电子商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与教育部电子商务专业虚拟教研室基地
(三)深挖新商科课程核心元素,提升课程育人功效
科学设计思政课程体系,创新理实一体的教育教学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形成新商科课程思政链,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教学德育魅力。获批校级思政项目4项,校级思政课程15门,发表专业思政论文3篇。积极推进教材工作引领示范,保障优秀教材进课堂,筑牢教材质量“防护堤”。完成多轮教材专项排查,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率达100%。制定教材编写专项计划,推进高水平教材建设。获省级重点教材4部,校级重点教材6部,培育新商科系列教材4部。大力推动专业课程改革,优化教学团队。改革课程组织方式,推动混合式课程课堂教学,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品质。以精品课程、混合式课程、通识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优质课程示范引领。8门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优质标杆课程全部开放观摩,在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建成网络课程资源15门,获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优秀“青蓝工程”教学团队1个。
图3 “国家级一流课程与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证书
图4 部分省级重点教材
(四)强化新商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近年来,学院以教学改革为导向,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重点持续优化教师教学发展机制,努力服务教师发展、助力教师成长。1名教师获校级优秀教学名师称号,1名教师参加第五届江苏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暨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选拔赛获文科组二等奖;青年教师获省级微课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推荐8教师参加校创新大赛,均获得奖项。开展教师教学研修15场,参培教师300人次;近20名青年教师参加省内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组织150人次“说课堂、说教学”评比。成功承办省十二届电子商务“三创赛”和全国第十一期电子商务三创赛骨干师资能力提升研讨会暨教育部电子商务虚拟教研室研讨会。
图5 省级微课一等奖证书及第五届江苏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
(五)创新新商科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双创融入专业
近年来,学院不断注重科教融合,通过构建“课—创—赛—产”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升积极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课程矩阵—创新创业平台—学科竞赛—产教融合”这四个方面有机整合,相互促进,进一步健全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
图6 “课—创—赛—产”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商学院超过80%的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学科和技能竞赛获奖20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大创项目5项、省级40项、校级60余项。国家级“三创赛”奖项3项,省级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奖项30项;其他各类国家级奖25项、省部级奖34项、校级奖50项;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2023年通过校校合作,获国家级“互联网+”挑战赛金奖1项,省级“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获市级跨境电商技能大赛2项。培训直播电商和跨境电商人才200余人,开展学术沙龙151场,308人次教师参与指导与交流;组建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60支,89名指导教师和1000名学生参与,完成高质量调研报告60余篇。
图7 部分师生参与各类主要学科竞赛获奖
三、特色亮点及创新做法
(一)落实六个导师制,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认同
重点落实六导师制,构建由教师(教学团队)全面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指导—学科大赛指导—实践教学指导—考研指导—毕业指导—就业指导为一体的全程导师制”创新型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指导学生参与学科创新,提高各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提升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依托新工科优势,全面推进商工思政交融
学院积极推进各专业将商科知识点与信息技术,大数据安全等专业结合,实现思政内涵有机融入商科知识体系中,形成“商科与工科交融,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均衡”的课程思政范式,实现思政要点和专业知识点的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及辨证思维。
(三)协同多平台共建,全面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围绕区域加快培育数字经济的战略要求,依托国家级智慧物流与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产教融合基地、徐州市数字技术与数商兴农工程研究中心、跨境商城等平台构筑校企共建实训室、政校共建人才技能培训基地等多维共建“体验式”应用研究平台,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全面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和资源共享,实现人才培养、实践创新、社会服务等多元职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
(四)重构多环节考核,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课程考核方案,健全推进考核机制建设。强调考核由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多元、全面、可测量。过程性考核占比40%,通过教学评价数据指导教学内容优化,改进教学组织活动。实现教学活动有评价、有标准、可记录、可回溯,强化了教师的质量意识。
(五)共建直播人货场,全面谱写产教融合新篇
推进校企共同组建“直播电商企业服务联盟”、“直播电商产学研共同体”,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品入校,企业提供“货物”和“直播账号”,学院提供“人”和“场”,打造了“人、货、场”产教直播融合新机制。先后与东方黎明集团、江苏惠生堂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国际邮件互换局跨境产业园等10余家企业单位达成直播合作,进一步深化了校企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不断谱写产教融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