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建工作网站

改革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改革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刊发党委书记刘洋、校长张农署名文章: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
发布者: 牛妍妍
发布时间:2023-12-04
浏览次数: 13

近日,《中国高等教育》2023年第22期刊发党委书记刘洋、校长张农的署名文章——《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

文章指出,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要把握好教育、科技、人才、文化“四个维度”,打造“有质量、有温度、有特色”的教育体系,建设“精准度、契合度、专业度”相协调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能力为本、贯通融合、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融“红色文化、专业文化、传统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建设体系。全文如下:



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是重要基础,科技是核心动力,人才是关键保障,文化是精神力量,这“四个维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大学应牢牢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深刻把握“四个维度”,探索构建“四大体系”,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一、把握好“四个维度”是应用型大学服务中国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文化“四个维度”,这是应用型大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具体来说,新时代高校教育就是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充分发挥龙头作用,通过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科技创新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引擎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镇,必须充分发挥人才、智力和科研优势,积极拥抱科技革命,突出科技创新的动力引擎作用,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动力。

3.人才培养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保障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保障。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增强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根本举措。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高校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一方面,人才引进要有新思路、宽眼界、大举措,不断集聚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政府主导、教育支撑、产业支持、社会参与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人才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4.文化自信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高校新的文化使命。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要在交流互鉴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求高校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自觉,坚持守正创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奋力铸就新时代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四个维度”一体推进的内在逻辑

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准确把握目标定位,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文化“四个维度”一体推进与应用型大学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

1.战略逻辑:从全局架构把握“四个维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并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将教育、科技、人才、文化“四个维度”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架构中审视和考量,四者均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各有侧重,却又相互促进与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文化“四个维度”一体推进是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战略指引。应用型大学有着自身的发展优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核心要求。以教育为基础,统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

2.理论逻辑:从本质内涵把握“四个维度”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在教育、科技、人才、文化“四个维度”中,教育无疑处于基础性地位,科技、人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其一,教育的介体是知识,知识又是科技的原料,通过知识强化了教育与科技之间的连接,使科技与教育的进步相互推动。其二,教育过程是教师通过讲授等方式将真理和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带给学生新的认知体验和实践经验,培养造就人才。其三,教育作为社会领域的子系统,本身就起到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这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始终引领社会发展形态,而人才则为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提供了实践主体。因此,“四个维度”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文化是引领。

3.实践逻辑:从一体协同把握“四个维度”

统筹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和文化“四个维度”是坚持系统思维和目标导向的时代要求。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大国崛起都和强大的教育、科技、人才和文化密切相关。为此,要秉承综合治理观念,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和文化领域中各要素自由流动并发挥作用,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和文化一体协同发展目标。应用型大学更加注重培养具备一定理论水平、拥有更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注重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行业企业发展的适应性及匹配度。因此,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工作支撑力和文化传承引领力,一体协同把握“四个维度”,对应用型大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三、以构建“四大体系”协同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实践路径

着眼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应用型大学发展应立足办学定位和目标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四个维度”,构建“四大体系”,积极探索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新路径。

1.打造“有质量、有温度、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教育体系

应用型大学要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初心,聚焦国家、地区重大战略和科技、产业、经济布局需求,综合运用招生计划、就业反馈、资源配置等多种方式,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能够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实践型高端人才、关键领域紧缺人才,全面提升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力军,应用型大学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不断强化教师的理论武装、不断优化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书育人专业水平,既做“经师”又为“人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精神态度,为学生提供充满温度和力量的教育。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思政、专业课程、学科竞赛、团队平台和实践实训科研育人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政治品质、科研意识、创新能力、协作习惯和工匠精神,走出一条特色育人之路,助力应用型大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2.建设“精准度、契合度、专业度”相协调的科技创新体系

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要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高校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全力推进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把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作用,有效提升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的精准度。

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整合优势资源,主动与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前沿技术攻关,联合成立实验室、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精准对接,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产学研一体化,打造与地方需求紧密契合的学科群,不断提升科学研究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推进校地融合发展和产业科技培育工作,打造特色化“高校+”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转移分中心建设,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加强大学科技产业园建设。深入实施“卓越计划”教学改革,实现学业就业“双贯通”,全力驱动产教协同育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专业度。

3.构建“能力为本、贯通融合、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应用型大学要在新时代人才战略中主动担当作用,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工程。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队伍。要在人才引育上彰显力度,不断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机制。

坚持能力为本。应用型大学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基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大学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坚持能力为本,打破传统单一的课程体系,构建以提高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素养,又有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深化评价机制。一流的应用型师资队伍是驱动一流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强化顶层设计,提升人才使用效能,创新人才使用机制,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吸收各类人才“拼盘”使用,实行团队作战。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工作生态,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实行分类评价分类管理,让各种类型人才各尽所长,不断激发人才活力。

4.形成“红色文化、专业文化、传统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建设体系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和使命,在这一方面,应用型大学有着更加独特的优势和高度自觉。要深入挖掘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革命文化情境教学”“红色文化大讲堂”等活动,用红色文化引领时代精神,激扬信仰力量,为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时代新人不懈努力。

打造专业文化品牌。在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要全方位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在学科建设上突出核心要义,以精准简练的词句高度概括专业文化精神,使专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经过“认知-认同-内化-行动”,增进对专业文化的理解与践行。坚持研以致用、以研促学,逐步完善专业文化展示平台,把工匠精神的精髓和内涵融入教育教学和实践实训全过程,通过丰富立体的“第二课堂”育人润心。

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应用型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已深深融入地方文化之中,与地方传统文化共建共融共生。要充分挖掘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涵养师生文化气度。探索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研究、展示、体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学科专业建设,并使之成为面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有效载体,着力发挥大学文化引领和示范作用。